性交视频

性交视频

“832工程”专题|青海线-海北天南队在海晏县

发文时间:2025-08-03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性交视频 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5年7月,性交视频 与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建联合访谈团,赴青海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青海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青海案例、青海经验。

2025年7月16日,“832工程”青海线海北天南队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海北藏族自治州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海晏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一站,是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中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北畔的海晏县。海晏县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总面积4443.1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410万亩、耕地3.97万亩,现辖4乡2镇29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77万人,有汉、藏、蒙古、回、土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0.12%,是典型的以藏族、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农牧业结合、文化旅游融合县。

2015年以来,海晏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累计整合财政扶贫、涉农、金融等各类资金7.3亿元,2019年全县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734户570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一年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以来,海晏投入衔接资金1.03亿元,对512户1856人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305个、帮扶车间5家,脱贫人口2023年前三季度人均纯收入达23347元、同比增长18.02%,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十一”工程,建成示范乡镇2个、精品示范村9个、美丽乡村14个,2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稳定在25万元以上,其中69%的村超30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互促共赢的高原脱贫之路。



▲海晏县达玉五谷村前的油菜花和牧场

循环经济,生态优先和经济发展并驾齐驱

7月16日上午,访谈团抵达海晏县傲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传统欧拉羊啃食草根破坏草场的问题,该合作社从牧民处收购白藏羊羔羊,进行三个月的畜舍集中育肥后销售给屠宰公司,销售所得利益的30%返还给牧民,既可以保护草场,又起到了联农带农的作用。目前合作社一年可出栏三次,每次四千只左右,通过机械化饲料生产减少人力成本,每年可获利十万元。未来,合作社还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访谈团一行又来到海晏县哈勒景乡草产业公司。公司主营饲草加工,生产的饲草部分作为海北地区储备饲草,抗旱抗灾,其余部分出售,每年有三十万元左右稳定收入。另外,政府会给予草料补贴,每吨180元,补贴直接惠及农牧户。公司仓库中,垛垛饲草整齐堆放,通过高效的冬储夏补机制,海晏县建成万吨级饲草储备库,有效提升了饲草利用率和设施养殖率,为抵御雪灾和规模养殖提供坚实保障。

当日下午,访谈团到达海晏县西岔村牛羊粪便转运中心。过去,海晏的牧户分散化养殖,牛羊粪便分散化出售,只能等着上门回收,导致牧户家中堆积粪便,既不卫生,售卖价格还低。

牛羊粪便转运中心建成后,依托铁路,引入专业运营公司,集中采购、集中销售,价格更高,且解决粪便在家堆积的问题。牛羊粪便转运中心投资878.64万元,占地面积6.7公顷,目前入驻有8家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带动就业20余人,年可转运粪便4.6万吨,为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提供有机肥加工原料,从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项目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在管理上由村集体统一负责,在运营上则由各家企业根据合同分工合作,搭建发展平台,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当地脱贫户实现就业增收,也为周边地区的有机肥生产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

近年来,海晏县积极招商引资,形成了“畜牧业-有机肥-种植业”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及可持续发展。这一循环发展策略不仅推动了饲草种植、高效养殖以及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转型升级,更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的绿色道路。海晏县运用全产业链的思维巧妙地解决了生态优先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这条贯穿一、二、三产的绿色产业链,不仅紧密连接了农牧民的幸福笑容与消费者的餐桌,更精心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访谈团参观海晏傲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羊舍



▲海晏县西岔村牛羊粪便转运中心

文旅融合,红色历史与秀丽风光共促创收

7月16日中午,访谈团前往海晏县达玉五谷村。达玉五谷村依托二二一基地原子城(两弹一星研发地)打造了2A级旅游景区西海星墅,其定位为复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从西宁市前往景区的游客中途可在此处游览住宿,旺季入住率可达90%。景区基于"畜牧+企业+旅游"发展模式建设,包含星空主题民宿集群、自驾车营地、木屋度假区等设施,配套生态停车场、木栈道等基础设施。其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草原、沙漠、湖水与高山共存的自然景观,东靠原子城纪念馆,西邻青海湖,已纳入环湖北岸精品旅游线路体系。

下午,访谈团一行来到了海晏县文迦牧场景区。“文迦”是起始于象雄时期的藏族匠人部落,藏语意为守望者,牧场正对仓央嘉措青海湖遁去之地,意在守望消逝于青海湖畔的仓央嘉措。牧场已建成的星空秘境酒店,拥有300间融入了藏族特色元素的房间。此外,牧场上还建有文迦工匠文创中心、文迦餐饮中心、藏式家访中心、藏民族原始民居、露天篝火场、观景台、原生态牧场等一系列游览及体验性设施,2023年8月,景区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迦牧场是当地90后大学生力杰创业打造的旅游景区,景区建成后,招募员工参与景区运营管理工作的同时,提供免费摊位给脱贫户售卖当地特产,每年可带动数十名百姓就业增收。

2025年以来,海晏县积极响应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文旅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海晏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海晏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在三千米的海拔之上,谱写一幅山水为形、文化为体、历史为神的动人华章。



▲海晏县达玉五谷村西海星墅景区



▲海晏县文迦牧场景区提供给脱贫户的免费摊位

扶贫扶志,穷困山村变示范典型书写振兴

7月16日下午,访谈团抵达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向访谈团介绍,东达村地理条件差,海拔高,气候异常,因此东达曾有“东达、东达,不是霜冻就是雹打”的俗名,又因为水质不好,村里人人长着一口黄牙。在2015年以前,村里男人到娶妻生子的年纪,没姑娘愿意嫁到村里,人均收入低、没有集体经济,留不住人,这就是以前东达贫穷落后的写照。

如今,靠着“念好三部‘经’”,东达村已经是村集体经济发达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一部,是“牛羊经”。东达村集体采取“统一管理、分散经营”方式,建成上万平方养殖基地,变分散养殖为集中养殖、变群众整天跟着牛羊转为腾出手来再挣钱、变牛羊外出售卖挣小钱为上门收购挣大钱,全村养殖户从11户增加到64户,存款百万以上养殖户达到27户,就养殖方面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14万元。第二部,是“蘑菇经”。2018年,牛书记想在村子里发展食用菌种植业,但前期投入大,村民们担心风险,党员干部们便主动垫资,先把产业办起来,产业运营稳定实现正收益后,再把产业转交给村集体,不从中收取任何利润。食用菌产业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辐射带动15户30人务工就业。第三部,是“土地经”。针对种植收入低、土地撂荒等问题,东达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集体合作社以“土地保底增收”方式,对全村193户389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托管种植,将全村471个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放心外出务工和经营其他产业,实现从百人种百亩到十人种千亩的改变,年土地亩均分红达5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土地托管、外出务工“三个增收”。

当被问及东达村发生巨大改变的契机时,牛书记又向访谈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村子里曾经有一名小伙子娶了个外地姑娘,育有一个女儿,不料身患癌症住院被妻子抛弃,留下他和女儿相依为命,生活难以为继。经牛书记提议,村干部、党员每人一个星期,轮流负责看护,同时还帮忙带饭,让父女俩饿不着。久而久之,村民们深受感动,也主动前来搭手,每一位村民都参与其中,奉养父女二人。后来,小伙子还是不治离世,孩子被送去远房亲戚家寄养,临别时热泪盈眶地对乡亲们说:“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报答东达的亲人们……”从此以后,东达村便有了凝聚力,村民们开始变得积极向上,开启了东达村的巨大变革。



▲访谈团参观东达村史馆



▲东达村支书牛生有向访谈团展示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状

访谈掠影



▲性交视频 陈佳莹老师访谈海晏县政协副主席

(原扶贫局局长)苏子珍



▲青海民族大学夏吾太老师访谈海晏县政协副主席

(原扶贫局局长)苏子珍



▲青海民族大学尕藏措老师访谈海晏县乡村振兴局防返贫班主任李万芳



▲性交视频 硕士生刘诗奥访谈海晏县金滩乡副乡长李云



▲性交视频 硕士生刘诗奥访谈海晏县东达村支书牛生有



▲青海民族大学硕士生陈英楠访谈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村民曾华加

调研花絮



▲海晏县政协副主席苏子珍的扶贫笔记



▲访谈团在海晏甘子河乡达玉温泉酒店前合影



▲海北清湖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海晏傲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羊舍



▲海晏文迦牧场文创书店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性交视频 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