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交视频

性交视频

黄隽: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之路

发文时间:2025-08-03 阅读次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国家软实力”的概念。他指出,相较于依赖军事力量或经济制裁的硬实力,软实力更多依靠文化、商业和外交手段,通过吸引和说服,而非胁迫,来影响他国。“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在国际关系与国家发展战略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国际竞争格局的演变,促使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的研究不断深入。这种影响力涵盖吸引力、说服力与感召力等多重维度,通过非强制方式作用于国际社会,进而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与话语权。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愈发重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明确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联;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这一历史进程清晰表明,文化软实力已深度融入我国发展战略体系,成为彰显国家特色、传播国家理念的重要载体。

全球软实力评估现状

在国家软实力评估研究领域,跨国品牌评估与战略咨询机构Brand Finance编制的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具有重要影响力。该报告采用专业研究方法,依托最新数据,对联合国全部193个成员国的软实力进行系统评估与动态追踪。自开展此项研究以来,该报告已连续6年发布。今年2月,Brand Finance正式发布《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

该研究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法,于2024年9月19日至11月22日进行数据的在线收集,最终获取有效受访者反馈问卷共计173602份。其评估体系遵循层次化、多维度的设计逻辑,具体分为三大核心模块:第一模块聚焦三项关键绩效指标(KPI),通过量化评估目标国家的“熟悉度”(公众认知广度)、“国际声望”(形象美誉度)与“影响力”(价值输出能力),构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评价维度;第二模块围绕商贸、国际关系、教育与科学、文化与遗产、治理、媒体与传播、可持续的未来,以及人与价值观八项支柱指标展开,每项指标可进一步拆解为35个具体品牌属性,实现对软实力构成要素的深入解构;第三模块设置行为意向评估环节,通过调查受访者对目标国家在投资合作、贸易往来、职业发展、学术深造及旅游体验等场景的推荐意愿,建立起认知评价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关联验证机制。

国家软实力的特征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的研究成果表明,国家软实力的本质是以品牌认知为核心的战略性影响力资源,其对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在经济与战略利益获取层面,软实力能够系统性地提升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具备较高软实力水平的国家在吸引国际资本、促进跨境贸易、汇聚高端人才及发展旅游产业等领域表现出明显优势。数据显示,全球软实力指数与多项关键经济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国际贸易与教育交流领域,60%的贸易出口规模增长及国际学生流动量与国家软实力水平直接相关;在国际贸易与教育领域,60%的贸易出口规模和国际学生流动量与软实力水平呈正向关联;在旅游经济层面,47%的旅游收入增长可归因于软实力提升;在国际投资方面,34%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受软实力因素驱动。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各国的国家软实力会随时间积累呈现普遍增长趋势。然而,连续几年的《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家软实力排名体系中,头部国家与尾部国家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排名靠前的国家平均得分呈现上升趋势,而排名靠后的国家得分则普遍下降,并且后者得分下降的幅度显著高于前者得分上升的幅度。这一现象揭示出全球软实力竞争格局的马太效应——强国通过持续的资源投入与战略优化,不断巩固其优势地位;而弱国由于资源禀赋与发展能力的限制,不仅未能实现追赶,反而在竞争中加速掉队。这种分化现象的深层机制,源于全球公众对国家品牌认知存在容量上限。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受众更倾向于关注表现卓越或积极进行品牌传播的国家,导致相对陌生或缺乏有效传播的国家难以获得足够的认知与认同。这种认知偏好的结构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国家间软实力竞争的不平衡性,传统的国际规则与惯例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也趋于弱化,这种转变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地位跃升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国家软实力评估中实现重要突破,首次超越英国,跻身全球第二。这一成果得益于中国在软实力建设领域的全面推进,具体表现为:在八项软实力支柱指标体系中,六项指标实现显著增长;在整体评估指标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指标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品牌价值维度来看,中国连续保持全球第二大“最有价值国家品牌”地位,其品牌价值较上年实现3%的稳步增长。在35个细分品牌属性评估中,中国有24个品牌属性实现排名提升,其中“未来增长潜力”与“营商便利度”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球首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与市场吸引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人与价值观”维度取得显著进步,排名跃升18位;并且在原本排名靠后的5个品牌属性方面,实现了突出的增长:“慷慨”排名提升27位,“友好”提升25位,“与其他国家关系良好”提升24位,“易于沟通”提升20位,“有趣”提升15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中通过多维指标的显著提升与短板领域的重点突破,展现出国家品牌价值持续增长与国际形象优化的良好态势,为全球软实力竞争格局注入新动能。

在《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中,Brand Finance主席David Haigh就中国超越英国跃居全球软实力第二位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的持续推进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外国民众对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积极认知,成为推动中国软实力国际排名跃升的关键驱动因素。“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维度的实践路径,系统性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该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破了传统国际合作中的零和思维,建立起更加均衡、普惠的国际合作模式,使中国成为全球互联互通进程的关键推动者。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搭建了进入新兴市场的战略通道,有效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与产能合作。通过对外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交通网络联通、能源设施共建等,不仅改善了沿线国家的发展条件,也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深化了双边及多边经济联系。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也为外国民众感知中国国家软实力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样本。

此外,中国不断优化的过境免签政策也对其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自2024年12月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来,截至2025年6月12日,中国免签适用范围扩展至54个国家,覆盖60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一政策创新显著延长了外籍人员在华停留时间,为其深度体验中国文化遗产、特色美食及艺术娱乐等旅游资源创造条件,直接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关联产业消费增长,对旅游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效应。从《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可见,中国在文化遗产(全球第3位)、美食(全球第8位)、艺术娱乐(全球第9位)等维度的优异表现,与过境免签政策带来的游客亲身体验密切相关。外国游客通过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平台传播在华见闻,形成立体化的口碑传播效应,不仅推动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扩散,更促进了跨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从而显著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文化影响力,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实践路径。

作者:

黄隽 性交视频

刘雨萌 性交视频 艺术学院

来源:金融博览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黄隽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