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文化产业与艺术品投资强势崛起,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目前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位居全球第二。在艺术品消费领域,随着国民消费能力和文化意识快速提升,艺术品消费群体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从原本小众的收藏人群,逐渐囊括新兴高净值人群和普通艺术爱好者人群。
平价艺术品市场崛起
目前,全球艺术品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萎缩、高端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平价艺术品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雅昌艺术研究院与Artprice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显示,在艺术品市场整体成交额下降的情况下,2024年低价位艺术品交易量却达到80.4万件,较2023年增长4%,创历史新高。其中,平价绘画与版画作品市场贡献突出,81%的绘画作品成交价低于5000美元、55%低于1000美元;而版画这一价格亲民、形式丰富、并可获取名家签名的门类,以19.3万件的交易量和4.73亿美元的全球拍卖总成交额,持续维持自2020年以来的增长态势。
专家分析,高端艺术品市场疲软的原因主要包括高端拍品供应锐减、艺术品跨境流通受阻等。此外,藏家交易更加谨慎低调、资产配置避险倾向增强,也导致整体交易价格走低。艺术消费群体和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则是平价艺术品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
在艺术品市场,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藏家”登场,他们虽然也对传统水墨、当代油画板块感兴趣,但更青睐与当下生活情感关联紧密的现代化、个性化作品,愿意为风格鲜明、互动性强的潮流艺术与跨界艺术买单,选择更加宽泛和多元。藏家的偏好引导着市场供给的变化,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更加新潮有趣的艺术品占比不断提升。
平价艺术品市场的活跃也得益于线上拍卖的迅猛发展。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诸多艺术家与机构也借助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打破资源壁垒,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多地向普通艺术爱好者和新兴消费群体开放。
泛艺术品急速升温
与传统高端艺术品市场持续处于“寒冬”不同,更具包容性、贴近性的“泛艺术品市场”正在急速升温。泛艺术品指区别于传统艺术品,但具备审美价值、艺术创意和文化IP(知识产权)属性的实体商品或数字内容形态,涵盖博物馆文创、潮流艺术、艺术衍生品、数字藏品等领域,属于广义艺术品范畴。它们既可以提供美学体验和情绪价值,又具备价格亲民、传播迅速、商业模型成熟等特征。
国际授权业协会发布的《全球授权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在授权商品和服务方面的零售额约137.7亿美元,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授权市场,2024年延续增长趋势。此外,中国玩具协会授权行业分会编写的《2025中国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指出,2024年中国国内市场授权商品零售总额及授权金规模连续七年保持增长。2025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销量累计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同时,“国潮”“文博”“文创”“盲盒”“联名IP”等关键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标签。
情绪价值、社交货币属性成为驱动泛艺术品消费的重要因素。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青年“兴趣消费”行为调研数据》显示,在中国青年消费需求类型中,“取悦自我”占比达46.28%。悦己消费成为鲜明的消费趋势,年轻人不再单纯为必需品买单,而是更愿意为情绪价值、兴趣热爱和自我满足付费。此外,艺术衍生品具备社交货币属性,亦成为消费者展示自我、表达审美、构建圈层的重要符号。在这种以情感认同为导向的消费背景下,以艺术形象、博物馆IP或文创联名为载体的营销策略,通过唤醒集体记忆与强化文化认同,为泛艺术品开辟出新的消费场景。
数字藏品展现潜力
科技发展深度影响艺术品市场。NFT(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所有权凭证)及数字艺术市场,在经历2022年至2023年的调整后,于2024年显现出理性回暖的趋势。CryptoSlam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NFT市场销售额约为85亿美元,较2023年的87亿美元小幅下降,较2022年峰值的237亿美元仍有显著差距。虽然NFT整体销量有所回落,但新用户涌入势头强劲——独立买家总数首次突破750万,同比跃升超过六成。
数字藏品是泛艺术品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板块。在2021年借NFT之风快速走红后,2022年《数字藏品合规评价准则》发布,数字藏品进入规范阶段。虽然区块链相关的国际平台缓慢降温,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数字艺术形态仍在稳步发展。鲸探、幻核等中国主流平台大多已去金融化,强调文化性、收藏性与合规性,突出数字藏品与产业的数实结合。博物馆IP已成为数字藏品的开发重点,故宫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机构均已推出相关数字文创产品,用户规模达百万级,市场潜力显著。
此外,国内数字藏品也纷纷迈入“政企联动”阶段。多地文旅局、金融机构、性交视频中心联合创作者推出“数字邮票”“数字非遗”“元宇宙展馆”等项目,强调其文化传播与数据确权功能。可以预知,作为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新兴增长点,泛数字艺术市场未来可期。
金融融入艺术新生态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帮助企业突破文化产业融资瓶颈,也助推技术赋能业态升级,金融成为艺术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政策引导下“文化+科技+金融”的新业态逐渐成形。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推出针对文化企业的创新融资产品,精准匹配文化产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成为艺术生态的重要支撑者。例如,北京银行针对文化企业不同经营阶段和业务场景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文菁贷”“文创普惠贷”“文化英才贷”“文旅e贷”等多款信贷产品。在珠三角泛艺术品产业重镇,多家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艺术品产业发展。东莞银行推出“莞银潮玩版权贷”,以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为潮玩企业提供专项融资支持。
此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力量功不可没。比如,泡泡玛特从创业开始就获得天使投资,在发展中多次得到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2020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更借助资本杠杆放大了IP的商业价值,推动潮玩从小众文化跃升为千亿级产业。
艺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成为文化创投基金关注的热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基金募集规模同比增长61.3%,一级市场投资金额回升32.9%,反映出资本对行业的乐观预期。202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集中发布了7只总规模超百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包括粤科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基金、中科AIGC数智文创基金等,均以“文化+科技”为核心方向,重点投资AI产业链、数字创意及文化消费场景的融合创新。
2025年的艺术品市场仍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平价艺术品持续受到青睐,而泛艺术品市场在情绪经济、IP文创驱动的加持下,释放出新的活力。在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中,创作者的创意赋能、消费者的情绪需求、资本对创新场景的孵化,都是让艺术品市场回暖的重要因素。
作者:
黄隽 性交视频
程子 性交视频 文化经济研究所
来源:《金融文化》杂志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黄隽 宋枫
相关新闻
-
“832工程”专题|2025年9-12月调研团成员全校招募开启!
2025/09/11
-
“832工程”专题|西藏线-那曲4500访谈团在色尼区
2025/09/11
-
“832工程”专题|陕西线-陕北传薪队在定边县
2025/09/11
-
性交视频 获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重点项目立项公示
2025/09/09